大宋式皇位继承制度的妥协:宋仁宗无子嗣,英宗继承皇位引发朝议

更新时间:2023-12-26 21:38:01 作者:通达百科

根据大宋式皇位继承制度,宋仁宗无法传承子嗣的困局迫使朝议展开了一场紧张的辩论。最终,英宗作为仁宗的弟弟继承了皇位,这一决定在一定程度上妥协了皇位的血统传承与治理能力之间的关系。然而,这个决定也产生了许多不确定因素,给大宋的政治局势带来了新的挑战。

中国历朝历代,从无一代像宋那样奇怪。因为,宋常出现无嫡亲子嗣继承大统的局面。这使得宋的皇室非常头疼。外无法一统疆土,内无人继承大统,内忧外患,一直困扰着宋代帝王。

别看《清平乐》里,宋仁宗被一堆女子围绕,情情爱爱的,但实际上他头疼的很,简直有仁宗偏头痛病。他自己,实际上就不是大宗。大宗是嫡长子、嫡长孙一系的,但宋仁宗是宋真宗的第六子,照一般的情况,宋仁宗是根本没机会当皇帝的。但真宗子嗣不兴,仅有六子,这对皇室来说,已经是子嗣不兴了,更不幸的是。真宗的长子赵禔,早亡;次子赵祐,很小立为太子,但十岁夭折;三子赵祇、四子赵祉、五子赵祈,都是早亡。

这才轮到宋仁宗赵祯,因为也没别人了。他继位时,也才 12 岁。在位 41 年,算是当皇帝时间很长的了,但却无子嗣。

《清平乐》里王凯饰演的宋仁宗

往上倒,宋仁宗的爸爸宋真宗赵恒,也非大宗上位,是宋太宗的第三子,他连嫡子都不算,他的生母在世时,只是嫔妃,皇后名号是死后真宗追谥的。皇后所生才算嫡子。但宋真宗的大哥二哥,一个疯了一个死了。只能是他上位。

有宋一代,常遇到这种问题。宋仁宗无子,继位的是养子赵曙,是为宋英宗。当了四年皇帝,驾崩,那时他才35 岁。继承他的位子的宋神宗赵顼(xū),倒是嫡长子。但神宗的儿子,命运也不好,长子赵佾到五子赵僩,全部早殇。接位的是六子赵煦,也非嫡子,其母是宋神宗德妃。

宋哲宗只有一个儿子,也是嫡长子,赵茂,但生下来三个月便夭亡了。接位的是宋哲宗的弟弟,宋神宗的第 11 个儿子赵佶,就是宋徽宗。宋徽宗是宋代皇帝中最能生儿子的,有 31 个儿子。但他半路让位给嫡长子赵恒(宋钦宗),然后爷俩一起做了金人的俘虏。北宋完了。

开启南宋的,是宋徽宗的第九子赵构,后来的宋高宗(非嫡子)。

宋徽宗之画,徽宗善书画,是宋代唯一一位子嗣多的皇帝

虽然到了南宋,但赵家的命运没变。子嗣继承问题依然让他们头痛。宋高宗赵构只有一个儿子赵旉[fū],是嫡长子,但他整个生命只有 3 年,薨逝,那时候宋高宗才 22 岁,只能含着悲痛之情,赐唯一的儿子谥号为元懿太子。接宋高宗位子的,是他的养子赵伯琮,也就是宋孝宗。

南宋的皇室子嗣继承问题,基本上是循环北宋皇帝子嗣继承的问题。

宗法制度给宋代皇帝的皇位继承制度定了框架,但没给宋皇室发挥的机会

历史贯穿起来看的时候,很让人吃惊。也不得不让人奇怪。北宋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上位本就颇多谜题和非议。

因为中国帝王,一般不实行兄终弟及,除非万不得已,比如皇帝无子,只能是弟弟接位的情况。除此之外,哪怕皇帝的儿子几个月,也得接位,伯父叔叔们一大把胡子,也只能跪着给婴儿磕头。

宗法制度本来就这样设计的。这设计其实很有道理的。虽然秦始皇之后,历朝历代不再封建。

(按:偶有例外,比如汉初、东晋初,但只是很小的部分,也昙花一现)

但西周封建的一些制度和影响却被完全继承。西周封建其实是一套制度,礼乐、封建、宗法。礼乐是中心制度,礼划分等级,乐标识等级和调和等级矛盾。把天下分等级,王室、诸侯、大夫,都不例外,我们知道诸侯有五个爵位,公侯伯子男。乐是配套标识礼划分的等级的,当然乐能怡人,也有调和等级矛盾的作用。所以,孔子反反复复讲“礼乐”,因为这才是中心,而不是反反复复强调“封建”。

封建和宗法都是礼乐制度的具体执行,是两个基本制度。封建是分封和建邦,确定疆域和爵位,宗法是继承法。

柳宗元的《封建论》,是把封建说的非常清楚的一篇文章

因为王室继承,非常重要。无论是西周还是后来的秦汉唐宋元明清,都非常关注这个问题,江山太大,家业太厚,继承问题搞不好,准出乱子。

宗法制度只有一个核心,就是嫡长继承制,即正妻所生的长子为法定的王位继承人。此外的人没有任何继承王位(皇位)的权力。哪怕你再能干,不允许,直接杜绝。因为给了希望,就有谋划,会引起祸乱,所以干脆杜绝。“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就是只看身份,不看能力。后来清康熙帝因为是少数民族,不太讲究这一套,放手给儿子们希望,九龙夺嫡,弄得他很头疼。

西周行宗法制度凡八百年,还是很有效果的。最开始出现问题时,是目前我们能看到史料所载的春秋第一年,公元 726 年,郑伯克段于鄢。就是郑武公的嫡长子郑庄公与嫡子段之间发生了矛盾,打了一架,嫡长子郑庄公胜。

但无论怎样,后世的郡县制度,帝王制,在继承问题上,也执行这一套。秦始皇的太子本就是嫡长子扶苏,中间发生谋乱,胡亥才登基上位的。汉高祖刘邦的长子是刘肥,但非嫡子,是庶长子,因为刘肥的生母是曹姬。刘邦太子是他的第二个儿子,但是嫡长子,叫刘盈,也就是汉孝惠帝,生母高皇后吕雉。刘邦宠爱戚夫人,戚夫人也有子,叫刘如意,刘邦也爱这孩子,说“如意像我”,他想立刘如意为皇太子,千难万难,没有成功。因为大臣们都反对。

宗法制度是辅助封建制度的,天子按嫡长继承制世代相传,是天子"大宗",其他不能继承王位的庶子、次子也是王族,分封为诸侯,他们是从属"大宗"的"小"。

诸侯、大夫也是如此,以此类推。

所以,宋仁宗只是小宗。

何况,他没儿子,不为此头疼才怪呢。实际上宋仁宗做了很多考虑和准备,以至于接他位子的养子宋英宗赵曙压力太大,英年早逝。

宋仁宗的做法,是无奈之举,也是细加思量之后在宗法制度里的一种取巧和妥协。宗法制度虽然给了他框架和办法,但他没机会执行,只能发展大宋式的皇位继承制度。

北宋新版“黄袍加身”:宋仁宗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妥协调和,遵宗法,择宗室,扶养子,留问题

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三月的一天夜里。宋仁宗突病危。

一更天,宋仁宗召曹皇后见驾。曹皇后到时,宋仁宗已不能再讲话,只用手指着自己的心,不一会儿,就驾崩了。自古帝王驾崩,君王更替之时都是最容易发生政变的,因为宋仁宗无子,宗室觊觎皇位的大有人在,何况宋太宗赵光义说过,将来要把皇位再还给哥哥赵匡胤一宗。

曹皇后熟识史书,当机立断,密召两府,让他们黎明入宫。为了封锁宋仁宗驾崩的消息,她在三更十分,仍下令向宋仁宗进粥,四更时再召御医,并命人看守。传旨:宫门一律不得开启。

曹皇后亲自掌管各个宫门的钥匙,生生将宋仁宗驾崩的消息封锁。第二天一大早,召皇子赵曙嗣位。

赵曙惊叫道:“某不敢为!某不敢为!”说着转身就往外走。曹皇后命令韩琦抱住太子,强行给太子解发戴冠,穿上御衣龙袍。韩琦读仁宗遗诏制命。赵曙到东殿接见文武百官。正式即位,是为宋英宗。

这是北宋新版的“黄袍加身”。

赵曙从来没想过当皇帝,这皇帝位子是横飞而来的,他在最后关头都不敢。嘉祐七年(1062年)八月初四,宋仁宗下旨,立赵曙为皇子。赵曙听到诏命后称病,推辞当皇子,请潭王宫教授周孟阳撰写奏疏,周孟阳做了些劝诫,赵曙连忙拜谢。

这推辞不当皇子的奏疏上了十几遍,宋仁宗不同意。甚至下诏同判大宗正事安国公从古等人前往劝告赵曙服从圣旨。

这些臣子们,直接去赵曙卧室里,扶起他,送入皇宫。但他一直竖起耳朵,打起精神,战战兢兢,对家里人说,守好屋舍,皇上但有后嗣,我立即回来。

(按:事见《《宋史》卷十三英宗本纪》)

赵曙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但宋仁宗也是没有办法。曹皇后又一力捧他。

赵氏帝王一般都是子嗣不盛,可苦了身为后妃的女人们。精明的曹皇后未雨绸缪,曹皇后十八岁嫁给仁宗赵锁,为皇后多年,可惜久无子嗣。一朝没有后续的储君,这件事情是非同小可的。于是,景佑二年(1035年),宋仁宗决定把四岁的侄子、濮王赵允让的十三子宗实接入宫中,由曹后来亲自抚养,打算把他作为继嗣,一来江山社稷后继有人,二来也可以免去储君之争给朝廷带来的动荡。

巧的是,曹皇后把她妹妹生的女儿高滔滔作为养女,养于宫中。高滔滔与宗实同岁,两人在曹后身边结伴玩耍,感情甚好。当时宫中称高氏为“皇后女”,宗实为“官家儿”。有一天,仁宗对曹后说:“吾夫妇老而无子,前些年十三(宗实)、滔滔司养宫中,现在都已长大,不如我为十三,你为滔滔主婚,使他二人结为夫妇,这样,岂不是件喜事!”

于是,庆历七年(1047年),年已十六岁的高氏与赵宗实结婚,当时宫中称“天子娶妇,皇后嫁女”,一时传为美谈。为了尽力培养宗实,曹皇后甚至连高氏都是悉心栽培,正是这一对由曹皇后亲手培养起来的皇上皇后,继承了这北宋的江山。

宋英宗养母,慈圣光献皇后——曹皇后

然而,宋仁宗毕竟也是一代帝王,储君的人选,他也是自有主张的。虽然他在晚年体弱多病,选立嗣君成为朝廷中的热门话题,一直议论纷纷,朝中的权臣重臣又各有所重,大臣司马光、包拯、韩琦、富弼等都纷纷建议早定人选,这样有利于江山的长治久安。

包拯曾当面劝说仁宗,早定太子,勿使储君之位久虚,以定人心。

仁宗问:“爱卿意属谁人?”

这事一般不能轻易插口,包拯当然不会说我会立谁。这话轻易说出来,会惹大祸乱。包拯耿直,直接奏道:“臣职任御史中丞,有言事之责,奏立太子,是为大宋江山着想。陛下这样问臣,是怀疑臣有异心。臣已年过七十,且无子孙,岂是邀取后福之人?”

宰相韩琦奏言:“皇嗣,身系天下安危。自古祸乱,皆由不早定人选。陛下年事已高,为何不从宗室中选贤而立?这是为宗庙社稷呀!”

仁宗听了,释然一笑,但他说:“此事当从长计议!”

不给结果。

(按:事见司马光《涑水记闻》)

可见,宋仁宗是非常为难的,也无可奈何,内心犹豫不决颇多思量的。他心里清楚,大臣们所说的宗室,指的就是养子赵宗实(赵曙)。

但他左思量,右思量,只能妥协,自己无子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江山总要有人继承,如果安排不妥当,祸乱立生。

况且赵曙是由曹皇后亲手培养长大,曹后对他也格外看重,所以不时地向仁宗禀告。

最终,仁宗在诸大臣与曹后的劝说下,同意选立宗室之子为嗣,经过斟酌,选宗实为皇子,改名赵曙。后为宋英宗。

宋英宗,叫谁爸爸成问题,惹 18 个月朝议;宋代皇位子嗣继承窘境

这种妥协其实压力非常大,两边都有压力。皇帝担心自己看走眼,或者继位后不能为政,这可不是自己的儿子,必须多考虑。而宗室中人见皇帝无子嗣,难免暗中觊觎,拉帮结派搞势力,溜须拍马演戏看。

接位的一方也压力很大,一则担心自己能力,二则毕竟名不正言不顺人心未必都服,三则一个不留神,便造大祸。所以赵曙一直战战兢兢,允蹈恭俭,力行礼义。当了皇帝之后勤勤恳恳,但也镇不住场子,朝臣分派,两宫失和,让他忧虑重重,以至于年纪轻轻,便得了重病。

两宋皇帝列表

宋英宗在位时,那是治平二年(1065年)农历四月初九,韩琦又提出赵曙生父的名分问题。这问题本来就让仁宗头疼,英宗自己也头疼。因为,他的生父赵允让,也是宗室,宋太宗赵光义之孙。

宋仁宗死了,是养父。无论如何,按理是应该叫爸爸(皇考)。但自己的生父怎么办呢?不叫爸爸?名分很重要,总得有个说法。也就是在这一年,宋英宗诏议崇奉生父濮王典礼。也就是,自己的亲生父亲能不能封王受典,这是个大问题,是否合理,是否合礼,都需要讨论。

朝臣们的说法分为两派,侍御史吕诲、范纯仁、吕大防及司马光、贾黯等力主称仁宗为皇考,濮王为皇伯,也就是说,你爸爸,只能是宋仁宗赵祯,别人不行。哪怕是你亲生父亲,也不能叫爸爸。

中书韩琦、欧阳修等则主张称濮王为皇考。(韩琦、欧阳修都是宰相级别)

韩琦纪念馆的韩琦像

然后两派论辩,看谁说得有理,大宋朝堂上争得面红耳赤唾沫横飞。这个争论,持续了 18 个月,旧史称之为“濮议”。

最终,宋仁宗立濮王园陵,贬吕诲、吕大防、范纯仁三人出外。结果,曹太后(也就是曹皇后,此时为太后)下诏,据说是喝醉了才下诏,同意韩琦、欧阳修的文书,称濮王为皇考。

此事一定,那就是对宋仁宗的背叛。朝中吵成一片,两宫相互制衡,宋英宗的头也大了。压力太大!他甚至都没来得及给自己的亲生父母追谥,便驾崩了。享年36岁。他一生,只有一后、一妃、一昭仪。四个儿子,一个早亡,都是宣仁圣烈皇后高滔滔所生,都是嫡系。继承问题不大,嫡长子直接继承,就是宋神宗。

但之后的北宋、南宋,依旧重复出现宋仁宗的子嗣继承窘境,也只能在宗法制度范围内,做最大的妥协,努力寻求平衡稳定。遵宗法,择宗室,扶养子,当然也留下问题。这也是仅宋有的奇观,堪称大宋式皇位继承制度!

以上就是大宋式皇位继承制度的妥协:宋仁宗无子嗣,英宗继承皇位引发朝议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大宋式皇位继承制度的妥协:宋仁宗无子嗣,英宗继承皇位引发朝议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为您推荐

外交部:12月24日,不仅是“平安夜”,更是长津湖战役胜利73周年的日子

12月24日既是全球共同庆祝的“平安夜”,更是中国人民铭记的长津湖战役胜利73周年纪念日。长津湖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壮举,见证了他们为捍卫国家的独立和尊严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2023-12-26 15:11

12月24日,一个不寻常的胜利日:长津湖战役

1942年12月24日,长津湖战役爆发,这场战役由中国远征军与日本侵略者之间展开。长津湖位于辽宁抚顺与朝鲜咸兴岛之间,无论对中日双方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在硝烟弥漫的战场

2023-12-26 15:09

12月24日:不只是平安夜,更是长津湖战役的星光璀璨之日!

12月24日,历史的长河中,不仅仅是一个平安夜的寂静降临,也是长津湖战役星光璀璨的日子。回首那个历经炮火的岁月,我们心中充满着对那些英勇无畏的烈士们的敬仰与追思。在长津湖

2023-12-26 14:42

12月24日,我们的平安夜已经不再平安!让我们铭记于心!

12月24日,原本应该是一个平安、喜庆的夜晚,然而如今它已经不再带来平安。这个夜晚,我们经历了太多令人心痛的事情,令人无法忘怀。从爆炸事故到恶劣天气的袭击,我们目睹了无辜

2023-12-26 14:26

追梦人不问星光,时光不负赶路人

追梦人不问星光,时光不负赶路人。在这个浩瀚的宇宙中,每个人都是一个追梦者,不断奋斗、追求自己的梦想。无论是在逆境中坚持还是在困境中咬牙前行,我们都在不断挑战自我,超越

2023-12-26 13:36

绽放光芒,你终成最耀眼之星!

当你拥有独特的才华和无限的潜力时,你就像一颗闪耀的星星,散发着璀璨的光芒。无论是在学业、事业还是人际关系中,你都能以出众的表现引人注目。你的努力和毅力,让你在茫茫人海

2023-12-26 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