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要划定不征之国?皇明祖训中蕴含的鄙视态度

更新时间:2024-04-16 13:08:01 作者:通达百科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明,曾经颁布不征之国政策,主要是基于他对蒙古、西域等少数民族的鄙视态度以及对中央集权的强势控制。朱元璋认为这些地区的人民无法融入中原文化,对其实行不征之国政策可以遏制其对中原的影响,确保自身的统治稳固和中央集权的权威。在《皇明祖训》中,也体现了对这些地区的独特政策。

朱元璋圈定了哪些不征之国?朱元璋为何要圈定不征之国?这就是咱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

放着大片的土地不要,放着蠢蠢欲动的蟊贼不打,朱元璋到底是咋想的?直到有一天翻阅朱元璋主编的《皇明祖训》,看到其中的一句话,这才恍然大悟:这就是朱元璋圈定不征之国的真实原因,这原因用两个字就能概括——嫌弃!

追寻历史发展的轨迹,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朱元璋屠戮功臣不算错,不征之国埋祸根!

如果用姜太公的《司马法》来考量,我们就会发现,该打的一定要打,养虎遗患的事情是做不得的。

很多人都说,朱元璋一生最大的失误就是屠戮功臣,开国六公爵有一半被杀,五十二个侯爵杀得只剩下两个,这被杀的五十三个公侯还被追加了一个处罚:满门抄斩。

但是看了正史我们才知道,所谓火烧庆功楼、屠戮绝大多数功臣,都是子虚乌有,即使是清朝人编写《明史》,也没想过要拿“屠戮功臣”来抹黑朱元璋,康熙皇帝也对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顶礼膜拜,认为明朝超过了强汉盛唐。

说朱元璋屠戮功臣,自然是清朝汉人书生为了讨好清廷而编出来的故事,民间艺人为了混口饭吃,也就不加甄别进行了传唱,以至于知道今天,还有一本畅销书把朱元璋写成了刻薄寡恩的小气鬼。

其实我们翻一翻《明史》中的前几篇列传就会发现,明朝绝大多数开国功臣不是战死就是善终。除了公爵之首李善长,其他公爵都是病故,而且大多都追封为王并获得美谥: 鄂国公常遇春,洪武二年病故军中,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卫国公邓愈,洪武十年病故,追封宁河王,谥号武顺;曹国公李文忠,洪武十七年病故,追封岐阳王,谥号武靖;魏国公徐达,洪武十八年病故,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信国公汤和,洪武二十八年病故,追封东瓯王,谥号襄武。

朱元璋是杀了不少功臣,但是没有哪一朝法律规定过功臣犯有弥天大罪也不能杀——如果朱元璋不杀掉那些迅速堕落得比元朝贵族还可恨的功臣(如永嘉侯朱亮祖、凉国公蓝玉),那么老百姓就要掀翻他的龙椅了。

细看明朝史料,我们就会发现,朱元璋一生最大的过错,并不是屠戮功臣,因为明朝并没有因为朱元璋杀掉哪个功臣而发生动荡:官员的日子不好过,老百姓的日子才能好过。

遍观朝代兴衰史,我们就会发现朱元璋一生最大的失误,并不是杀了一些能征惯战的功臣,因为有些功臣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朱元璋一生最大的失误,是他圈出了十五个不征之国:安南国、真腊国、暹罗国、占城国、苏门答剌、西洋国、爪洼国、湓亨国、白花国、三佛齐国、渤泥国。

这时候读者诸君可能看出问题了:朱元璋圈定了十五个不征之国,你怎么只列出了十一个?

这一点请大家原谅,前四个大家都知道,就不用笔者赘述了。至于列出的这十一个不征之国现在叫啥名字,还有劳读者诸君自行查阅。

朱元璋在大明洪武十四年之前就已经圈定了这十五个不征之国:“凡海外夷国,如……西洋、东洋及南蛮诸小国,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吾恐后世子孙,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

为了让后世子孙牢记自己的教诲,朱元璋还亲自主编了《皇明祖训》(初名《祖训录》)。

朱元璋“祖训”中的这句话,揭示了朱元璋圈定不征之国的真实原因:“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朱元璋先算的是经济账:海外蛮荒之地,打出的粮食还不够他们自己吃,咱们拿下那块地盘,土人就变成了大明子民,我还得管他们吃喝,这是一桩赔本的买卖。

朱元璋接下来算的是平安账:蛮夷之人不可教化,他们不守法度只凭本能行事,拿过来也不好管理,还不如放任他们自生自灭。

朱元璋执政时期,甚至还多次拒绝藩属的朝贡:洪武五年,高丽贡使再至,谕自后三年一贡;洪武十年,高丽使五至,以嗣王未立,却之;洪武十二年,高丽贡黄金百斤、白金万两,以不如约,却之;洪武十三年,某国朝贡无表,却之;洪武二十七年,安南来贡,却之……

在朱元璋眼里,这些主动纳贡称臣的周边小国就是麻烦,来的次数越少越好,不来更好,眼不见心不烦:你们象征性地送来点贡品,我却要拿出加倍的赏赐,你当我老朱是不会算账的土财主呀?

我们可以说“朱元璋屠戮功臣”是蓄意抹黑,但却很难给朱元璋圈定不征之国下一个结论,因为时代不同了,在朱元璋时代,那些蛮荒之地化外之民,可能真的没啥用,不劳民伤财去征讨,未尝不是明智之举。

但要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朱元璋似乎有点短视了:蛮荒之地,可以慢慢开垦,蛮夷之民,不可教化,但是减丁还是可以的吧?

朱元璋可能是担心“好战必亡”,但是我们细看这句话的出处,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好战必亡”之说,始见于姜子牙所著《司马法》(不是司马穰苴写的,司马穰苴写的兵书是《司马穰苴书》)中的第一章《仁本》:“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下大恺,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姜太公的本意,是该打的一定要打:“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如果姜太公辅佐朱元璋,一定会拿出《司马法》来鼓动朱元璋:打出去,你不打他们,他们终究有一天回来打你,有些家伙,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你只有打得一拳开,才能避免百拳来!

当然,姜太公是活不到明朝的,大明开国功臣们好像也不太想打仗了,所以朱元璋圈定不征之国,也没有什么人提出反对。

最后还是要请问读者诸君:朱元璋圈定不征之国,到底是对还是错?如果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有唐太宗李世民的胸怀,大明的历史,是不是还能更加光彩辉煌一些?

以上就是朱元璋为何要划定不征之国?皇明祖训中蕴含的鄙视态度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朱元璋为何要划定不征之国?皇明祖训中蕴含的鄙视态度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为您推荐

墨家的主要思想及教义是什么?

墨家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之一,主要思想是以兼爱、非攻为主要教义。兼爱指的是广泛爱护他人,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追求和平与和谐;非攻强调不使用暴力和战争来解决问题,主张通

2024-04-15 20:18

澳洲新报:倡导兼爱非攻,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安全是每个国家和每个人的共同期盼。近日,澳大利亚新闻报刊登了一篇文章,倡导兼爱非攻,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的理念。这一理念提倡通过友爱合作、互相尊重和理解

2024-04-15 20:17

初中历史第八课:百家争鸣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点

在中国历史上,百家争鸣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一个思想繁荣的时代。在这个时期,各种不同的哲学学派和思想流派都在兴起并争相辩驳。其中,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都是代表

2024-04-15 20:14

墨家学说:包容非攻的源远流长思想

墨家学说以包容非攻为核心思想,强调互相理解与尊重。源远流长的墨家思想,倡导着和平相处与互助互利的观念,主张避免战争与暴力,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矛盾与冲突。这种思想不仅在古

2024-04-15 18:54

墨子与老子、孔子最大的不同:余秋雨眼中兼爱非攻的墨子

墨子以兼爱非攻为主要思想,主张关爱他人,反对暴力和战争。与老子和孔子不同的是,墨子强调的是以兼爱之心来构建和谐社会,而不是依靠道德修养或权力统治。他认为,唯有尊重他人

2024-04-15 17:41

墨家思想:兼爱非攻的哲学理念及其导致墨家消失的原因

墨家思想提倡的兼爱非攻的哲学理念,旨在推崇爱与和平,主张克制暴力,平等对待所有人。然而,正是这种理念的推行,却导致了墨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逐渐式微。因为在乱世之中,兼爱

2024-04-15 16:27